成都手机  
联系我们┇ 查看购物车┇ 订单查询┇ 代理加盟┇ 广告服务     
首 页 | 校园直通车 | 酷机经典 | 太升路在线 | 热点新闻 | 手机驿站 | 网联学院 | 网联精华 | 人才市场 | 掌游天下 | 图铃下载

  每周大看台 打印此页】  【返回

全面解析 华为收购港湾的N种真相

发布日期:[2006-7-13 14:46:03]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2006年6月6日,这个看上去“大顺特顺”的日子,港湾总裁李一男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在当天发给港湾网络内部员工的邮件中,他如此写道,“公司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

也就是在同一天,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二者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并正式签订谅解备忘录,华为将收购港湾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在内的宽带产品线的全部资产、人员、业务以及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

港湾网络始于华为,终于华为,在经历上市失败,西门子并购“触礁”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任正非一向不按理出牌,但华为收购港湾依然出乎业界预料,毕竟现在的港湾似乎对于华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从业务范围上看,华为科技的产品线早已包括了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其合资公司华为3Com和港湾网络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更是基本重合。从营业额来说,港湾的营业额不过是华为的零头。通过这次并购,华为究竟要的是什么?

无处藏身的港湾网络

在收购协议达成后,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曾表示,华为收购港湾的只是部分资产,港湾网络还将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独立存在。

在李一男给内部员工的邮件中,这种说法也被证实,“续存公司将保留售后服务队伍和相当数量的存货以满足客户扩容、背板背件的支持,并保留部分技术力量,负责网上问题的处理。华为公司也将外包相当部分的售后安装工作给续存公司,使得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产品生命周期)有足够的能力来履行对于客户的责任。”

但失去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设备等业务的港湾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一个空壳,一个只是为了履行客户责任而存在的“部门”,而不再能称为企业。甚至在收购行为没有发生之前,港湾网络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在华为面前丧失了抵抗的能力。

事实上,港湾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就是在2001年到2003年,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7亿元、4.1亿元和10亿元,每年几乎以翻番的速度迅猛增长,并成为老东家华为在国内市场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不过好景不长,很快遭遇任正非亲自坐镇策划的“打港办”的强力狙击。在和港湾抢单时,华为和华为3Com甚至采用“零利润”的做法,港湾的市场环境每况愈下,2004年的业绩相比2003年几乎是停滞不前。

而在资本层面上,港湾也遇到难题,在2005年9月的NASDAQ登陆过程中触礁。据传主要症结在于融资金额没有达成一致,港湾希望能融资4亿美元,而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认为融资2.5亿美元比较合适,双方的分歧导致港湾的上市计划一拖再拖,终致触礁。

在上市失败后,去年12月23日,有媒体曝出西门子德国总部的代表与港湾网络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西门子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港湾包括三个系列的宽带高端产品的全部技术、专利以及100余名技术人员—这部分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占到港湾网络总体的近60%。但随后来自正式的渠道消息称,港湾与西门子只是草签了协议,双方的收购因为某种原因最终搁浅。

据传,华为总裁任正非曾为此事给西门子总裁发过一封邮件。任正非表示,如果西门子收购港湾的话,那么华为将在全球市场与西门子开打价格战。正是受到来自华为的压力,以及考虑到与华为的关系(西门子与华为有合资公司),西门子最终放弃了港湾。

至此,港湾网络上市触礁,联姻搁浅,市场业绩不佳,面对华为的强力进攻已经无处藏身。

原因A

华为对技术的追求

华为一开始也是靠“倒卖”别人的交换机起家的。不过任正非醒悟的比较早,“我过去倒腾别人的东西,经常是受制于人,经常是要货的时候你没货,或者随便加钱”。这种醒悟让华为对于技术的研发相当重视。

曾在华为担任副总裁的李玉琢在他的书中说:“我从未看到国内企业如华为这样肯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多年来,华为始终坚持员工总数的35%以上的强大开发力量,8%~10%的收入总额被用于开发。记得有一年,因为公司为开发拨付的资金没有用完,李一男被任正非臭骂一顿。”

港湾虽然是一家成立不到6年的新公司,但自李一男创业起,其目标定位就非常明确,专注于宽带IP基础网络设备,致力于技术领先的道路。尤其是在李一男离开华为时,有近百名华为的核心技术骨干随同他一起离去。据统计,2003年到2004年短短两年间,港湾网络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158项。

相信无论是华为内部还是外部,都没有人能够否认李一男是个技术天才,他对技术趋势的把握是任正非所欣赏的。若非如此,过去任正非也不会授予他研发的重任。据传,在华为时李一男力主“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但在内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几年后IP通信的迅猛发展,证明李一男在这一点上没有错。任正非曾经表示,华为在很多地方比不上小公司,小公司创意强,像港湾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还有交换机上许多自主开发的东西,华为比不上。

在西门子和港湾曾经达成的收购协议中,研发力量和技术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根据当时披露出的收购条款,西门子愿以1.1亿美元收购港湾面向运营商市场的PowerHammer、ESRHammer和BigHammer三个系列的宽带高端产品以及全部技术、专利和100余名技术人员。

有华为员工表示,阻碍华为由土狼演变成为狮子的,就是过于强调销售,缺乏一股强大的优秀的研发中坚力量。如果说,华为借收购港湾的机会,大大弥补自己的研发力量,重新构建核心研发力量,似乎并不为怪。

原因B: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港湾网络能够在2001年~2003年持续高速增长,应该说得益于资本多多。据报道,港湾曾与美国华平投资公司约定,在华平入股港湾后,港湾应该在4到6年内,实现业务的成倍增长,并最终在海外上市,以使华平等风险投资套现退出。

2001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网络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2002年5月,两家公司再次分别向公司投资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并为其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2004年3月2日,港湾又吸引到包括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原股东的3700万美元注资。最后形成的股权比例为,李一男持有约24%的港湾网络股权,员工持股亦占约25%,其余51%左右的股权则掌握在风险资本手中。

27岁即当上华为副总裁并主管研发的李一男并不会以美国的方式给创业投资家们讲故事,但他纯粹的中国方式也能打动这些VC。虽然前后两次总共向港湾网络投资达6100万美元的华平和龙科表示其看中的是港湾网络的创业团队,但很多人都认为华平投资的就是李一男本人。

而在资本方对港湾大力投入后,港湾的产品线快速扩大。据内部人士表示,有的产品根本不赚钱,却占用大量的研发力量和资金。港湾为了尽快上市,选择急剧扩张。如果港湾没有上市压力,而是集中力量做一些利润高的产品,港湾发展或许会比较缓慢,但前景应该会不错的。

随着资本力量对港湾网络投入的越多,其对港湾网络的隐性控制权也就越高,当然这在港湾高速发展时并不会显现出来。如果港湾网络能够顺利在NASDAQ上市的话,那么资本获得良好的回报,迅速抽身,由NASDAQ成千上万的投资人接手。李一男和管理层依然能够控制港湾的走向,这将是一场完美的在资本层面上的合作。

但是当港湾受挫于NASDAQ时,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资本失去了短期退出的最佳通路。当港湾网络2004年在市场上“难得寸进”时,港湾就已经由“难得一见的好项目”,变成“烫手山芋”,这必然促使资本方尽快从中抽身,以免利益受损,或尽量减少损失。在投资回报无法实现的预期下,资本选择了一条最现实的道路。

一位港湾的技术骨干在某BBS论坛上表示:“我不相信男哥(指李一男)会忍心卖掉我们引以为豪的血汗结晶,是华平和华为联手将港湾逼上绝路。”事实上,当资本方决定从港湾尽快抽身,先后寻找到西门子和华为时,沦为“小股东”的李一男基本上已经没有阻止的能力了。

有分析师认为,李一男是风投股权比例过大的一个受害者。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迅速做大,必然需要资本力量的帮助。接受资本的帮助,为资本的高回报寻找通路,在NASDAQ上市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为了上市,必然要把营业额迅速做大,因此必须迅速扩大港湾的产品线。扩大产品线就需要向资本寻求更多的资金,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港湾股权。而一旦上市受挫,市场表现恶化,这一切就成为最黑暗的恶性循环。

到底要不要钱,要大钱还是要小钱,永远是创业者的两难选择。

原因C

强力威慑“秀”

华为收购港湾或许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技术、物质、品牌、市场等方面的收获,此次收购也许已经成为华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强力威慑“秀”。

李一男1993年自华中科大硕士毕业加入华为后,两年之后就升任华为最要害的部门—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同时任华为副总裁。任正非对于李一男非常赏识,他是任正非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当时呼声最高的华为接班人。华为的员工甚至在背后叫李一男为“任正非的干儿子”。

2000年底,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京城,创立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以“内部创业”之名,以华为企业网产品高级分销商的身份开始独闯江湖。

在任正非近日公布的内部讲话中提到:“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当然你们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我们只好作出反应,而且矛头也不是对准你们的。2001年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当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华为那时弥漫着一片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机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头两年我们通过加强信息安全、交付件管理才逐步使研发稳定下来;加强市场体系的干部教育与管理,使市场崩溃之风停住了。开了干部大会,稳定了整个组织,调整了士气,使公司从崩溃的边缘,又活了回来。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和你们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基金和竞争对手,如果没有基金强大的力量,你们很难招架得住我们的竞争压力。我们敏感到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基金这样做在中国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有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作斗争。当然也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利用及挤压。因此,较大地挫伤了你们……”

任正非的观点相当清晰,话语中的“你们”,李一男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收购由李一男创立的港湾网络,不啻为对企业内外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华为连港湾都可以收拾,其他的“跳梁”就收敛一点吧。

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华为内部关于收购港湾的通气会上也说:“继续战争不应该成为我们此时的选择。实现和平的合适方式,不能没有代价,也不能代价太大。因为没有代价、完全零付费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双方达不成协议;付费过高,我们无法接受,因为我们要从华为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的历史长镜头评判:这个项目这个案例这样处理是否对华为长期发展有利,政策上有没有原则和方向错误,绝不能再让2002年前后的局面重演,这是我们这次处理这个项目和平解决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政策原则。”

很显然,华为收购港湾并不简单是为了一时的市场争雄,而是在考虑到华为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原因D

港湾不能落到竞争对手手中

或许消灭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将永远是收购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这场收购中,消灭竞争对手远远不是华为的目的。无论从市场表现、营业额、技术实力,港湾都还不足以威胁到华为。

不过如果港湾与西门子,甚至其他国际巨头相结合,就足以威胁到华为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港湾在过去几年中得到资本方近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并未获得额外的支持,仅此就让任正非亲自坐镇“打港办”,几经辛苦方才遏制港湾。如果港湾与国际性大企业全方位地结合,必将迅速成为华为的心腹之患。因为港湾本身就是一个“小华为”,熟悉华为的风格,市场手法,技术实力。

因此,仅仅基于商业上的考虑,消灭一个竞争对手还在其次,关键是绝对不能让华为的竞争对手得到港湾。由此来判定任正非施压西门子“要打全球价格战”,可信度似乎颇高。

原因E

国际收购战的预演

2005年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已经达到82亿美元,国际市场销售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在2006年,国际市场依然是其重点所在。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收购融合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全球电信业的多业务融合正在加速通信设备厂商的整合步伐。2006年初,美国电话公司收购南方贝尔。4月,阿尔卡特和朗讯科技相互并购。

有华为内部中层表示,华为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一些在某专一领域“聚焦”、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中型或者小型公司,来壮大自己的技术研发内涵。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把华为收购港湾理解为国际并购的一场国内预演。相比国际收购而言,此次收购“同文同种”,无语言文化的障碍,甚至很多港湾员工原本就是从华为离开的,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任正非在收购中强调“融合”,并有“只要大家是真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等话。如果此次收购能够顺利完成,至少表示华为拥有了上亿美元企业收购并整合的经验。这对于未来华为国际收购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李一男与华为的十七个瞬间

1993年,李一男华中科大硕士毕业进入华为,仅两天就获提升为工程师。

1995年,李一男升任华为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华为副总裁。

1998年,李一男任华为常务副总裁。

1999年,李一男任华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0年,李一男以内部创业之名,创办北京港湾网络。

2001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网络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

2001年,港湾营收1.41亿元人民币。

2002年5月,美国华平投资公司和上海实业旗下的龙科创投再次分别向港湾网络投资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并为其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

华为成立“打港办”,全力在市场上遏制港湾发展。

2002年,港湾营收4.1亿元人民币。

2003年,港湾营收10亿元人民币。

2004年3月2日,港湾又吸引到包括TVG投资、淡马锡控股和原股东的3700万美元注资。

2004年,港湾营收12亿元人民币。

2005年5月,在港湾酝酿上市前夕,李一男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信,意欲高挂免战牌。

2005年9月2日,华为给港湾法务去函,要求港湾尽快解释对华为多项知识产权的问题,否则不排除诉诸法律。

2005年,港湾登陆NASDAQ触礁。

2005年12月,华平为港湾寻找买主西门子,华为同样以知识产权为由进行阻难,终致搁浅。

2006年6月6日,华为科技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二者达成有关收购的意向性协定,并正式签订谅解备忘录。李一男与港湾走上回归华为之路。

 
打印此页】  【返回】 【顶部
网上大名: 联系方式:

非常抱歉,没有相关评论。   ---网联网络服务部

【相关文章】

对不起,暂时没有相关文章!





促销·公告
 狂降数百 多普达586火…
 网联暑期手机促销之学…
 联想双子星 特价促销
 重庆网联激情夏日 手机…
 激情六月 火热赛事 昆…
 “薄”得喝彩 多普达7…
 超性价比 近期热门手机…
 百万风暴·黑甲武士 S…
 名片潮流 铂卡至尊 N9…
 再炒超薄噱头 NEC“薄…
更多内容…
132

行业新闻
 联通出手整治SP 8月10…
 与MOTO抗衡 诺基亚计划…
 四大运营商表态SP代码…
 高通19日董事会 或将下…
 梁伯韬资金源被质疑 接…
 朗讯中国营收下跌 朗阿…
 唯开手机在中国五年 高…
 网通公告:欢迎梁伯韬加…
 梁伯韬92亿港元拿下电…
 三星通过中国官方测试…
更多内容…
132

每日焦点
 TD产业化获得重大进展…
 尼葛洛庞帝言3G已大脑…
 李嘉诚将向电盈投标 分…
 中移动先放弃Millicom…
 中移动收购Millicom计…
 电盈出售案仍未有决断…
 中国网通否认与中信国…
 中移动等七大巨头组建…
 默多克称麦格理被视为…
 移动启动手机支付试验…
更多内容…
132

每周大看台
 SP外的通道:MP3下载街…
 上海联通再次调整资费…
 数字电视标准花落清华…
 全球500强 中移动与中…
 迟报裁员计划 台湾证交…
 全面解析 华为收购港湾…
 南京市民状告联通奖励…
 全球通首推漫游一口价…
 我与网通的仲裁案使50…
 3G未来发展终极目标:…
更多内容…
132

   货到付款     同城配送     手机三包政策
   款到发货     异地配送     网联售后条款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人才招聘        加盟代理        友情链接        广告服务
  成都手机网    昆明手机网      重庆手机网      广州手机网    杭州手机网      北京手机网    上海手机网    深圳手机网    西安手机网    贵阳手机网    武汉手机网    大连手机网    郑州手机网    厦门手机网    天津手机网    福州手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