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移动用户将享有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同时,移动运营商们却踏上了艰难的客户品牌保级之路。
没有人会质疑“2007年将是移动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元年”这一说法,因为移动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工作确实还很不到位。
即使其在“用户带号选套餐”实施方案公布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端品牌用户的优惠措施,希望能够借此留住高端用户,保住其高端客户品牌,但这恰恰体现了我们的运营商对品牌的理解依旧存在着很多混淆的地方。现有的客户品牌更多的是以资费作区隔,而尚未使用户真正感受到品牌的价值。
客户品牌划分的目的是要让用户通过品牌找到归属感,让某一客户品牌可以直接对应某一类电信客户群体,通过对该客户品牌的宣传在其对应的客户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运营商需要通过对品牌内涵的深入阐释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等策略使用户真正感受到其所在客户品牌的价值所在,达到品牌的溢价。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运营商的品牌之路,才刚刚开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产部的这一规定对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因为运营商可以借此机会从价格战的泥沼中摆脱出来。试想,如果以后某个运营商出台更低的资费套餐,那么能够以最低成本改用该套餐的将是这个运营商网内的用户,而不是竞争对手的用户,这样运营商便会得不偿失,甚至会打乱其原有的客户品牌体系。
因此,2007年,我们将看到理性价格战的回归,而理性的竞争才是用户长期利益保障的基础。
移动运营商“老大”地位受挑战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来看,都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希望能够借此“乱世”夺取主导权,以挟天子令“诸侯”。移动运营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凭借对通信网络的拥有权,移动运营商一直以来便保持着对整个产业的主导权,同时对计费点的控制也成为其与合作伙伴谈判的有利价码。但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等大城市纷纷计划部署WiMAX网络,而支持WiFi的诺基亚手机水货已经登陆内地;而电子商务牌照的发放势必会导致SP利用其他支付渠道来摆脱运营商控制的局面产生……届时,运营商将可能彻底沦为一条通道提供商,从此被拉下产业老大的神坛。
2006年,诺基亚在其新推出的S60 V3.0版操作系统的手机中首次对应用软件采用核准制,标志着手机厂商已经开始涉足对移动应用软件标准的制定。而移动应用软件作为移动增值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谁控制了标准,谁就控制了这个产业,而它也将成为未来的王者。如果未来的产业主导权被现在“七国八制”的手机行业所控制,那么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混乱程度将难以想象。
国外运营商对产业控制手段的研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现在,全球的竞争核心已经从技术标准上升到了应用标准,应用标准也正成为电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运营商,甚至整个电信产业,依旧停留在对技术标准的热衷上。
今天的竞争力取决于昨天我们做了什么,而明天的竞争力将决定于我们今天的选择,全球电信业对应用标准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尽早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应用层面上来,才是中国电信强国之出路。
数据业务无缘3G网络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3G初期的2007年将极有可能产生出一个悖论——3G走话音,2.75G跑数据。
3G建设初期,网络的覆盖率和稳定性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数据业务的传输;但是运营商又迫切需要培养用户对数据业务的使用习惯;加之中国政府对3G“只许成功不容失败”的态度,使得这个悖论成为可能。
运营商将大力推广EDGE标准(即为2.75G),在其上运营数据业务,而通过3G网络向用户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在积累一定数量级的用户以后,再放开对3G的运营管制。
尽管从表面上看,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但是有可能过于保守。3G能否成功,最后还是要靠市场来说话,试商用终归还是测试,远没有商用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来得真实。况且,升级到2.75G又会造成新的资本支出,其上运营的数据业务能否保证投资的回报也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未来3G的数据业务相比2.75G没有一个质的提升,用户照样不会埋3G的单。
另外,全球电信业的竞争态势目前已经从技术控制转移到了应用控制的层面,中国的通信行业也应尽快将注意力转到应用标准的制定上,而不要老是盯着3G这样的技术标准。因此,将应用作为3G的核心,加快3G的商用步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